母乳喂养
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后的应对你做对了吗?
“母乳性黄疸”分为“迟发型母乳性黄疸”与“早发型母乳性黄疸(母乳喂养性黄疸)”。随着现在母乳喂养率的提高,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可达到20%~30%[1],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黄疸类型之一。
肝肠循环增加或为母乳性黄疸的主因
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一般在儿童出生3~4天后,胆红素峰值就会超过生理性黄疸的平均值。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有两个[2-3]:母乳喂养不足、肠道蠕动减少导致胆红素难以排出和初乳中β-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。二者结合会使得儿童肝-肠循环增加,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,而高血清胆红素会进一步降低婴儿食欲及吸吮效率,降低胎粪中的血清胆红素排出。
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机制目前仅提出了两种猜想[2]:第一种猜想就是母乳中丰富的β-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分解胆红素-葡萄糖酸酯链,使血清胆红素升高,进而导致肝肠循环量增多,发生黄疸。第二种猜想则指出,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可能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(UDPGT)转录基因UGT1A1受到母乳中的物质抑制有关。这种酶在新生儿体内的合成原料(蛋白质)含量较低,遭到抑制后会使非结合胆红素向结合胆红素的转换效率下降,更多非结合胆红素被吸收入血,引起黄疸。
研究显示[4],在暂停母乳后,即使再进行母乳喂养,胆红素水平也不会达到原有高值。所以在临床早期,暂停母乳曾一度作为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主要方法。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,“一刀切”的停奶恐怕不是个好的选择。
停奶分情况,尽量不停是原则
研究发现[5],人工喂养不论在降黄疸还是新生儿发育上的表现均不如母乳和母乳+配方奶粉喂养。所以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,母乳不仅不能停,还得“加量”才行。如果新生儿出生1周内,血性胆红素>256.5μmol/L(15mg/dl)或有其他高危因素时,可以考虑间歇光疗,但仍推荐继续母乳喂养[6]。
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是否暂停母乳取决于婴儿胆红素情况[6]。血清胆红素<256.5μmol/L(15mg/dl)应继续母乳喂养,同时监测胆红素情况;血清胆红素>256.5~342.0μmol/L(15-20mg/dl)时,可暂停母乳三天,用配方奶粉代替,等胆红素含量下降30%~50%后再继续哺乳;血清胆红素>342.0μmol/L(20mg/dl)时,除暂停母乳外还可结合光疗,在胆红素含量下降后同样应继续母乳喂养。
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极具个体差异性,虽然大多数预后良好,但尽快控制胆红素水平仍是关键。除了母乳、光疗等干预方式,如今大火的肠道益生菌对母乳性黄疸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。研究发现[7],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可以促进新生儿肠蠕动,使肠道中胆红素量排出增加,减少肠肝循环,从而降低新生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值,所以它可作为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一种选择。
References
[1] 张向华, 李金虎. 母乳性黄疸52例治疗体会[J]. 基层医学论坛, 2009, 13(32):981-982
[2] 宋超, 金可. 母乳喂养性黄疸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[J]. 山东医药, 2013, 53(22):85-87
[3] 曹玉萍. 51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临床分析[J].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, 2001, 9(5):89-89.
[4] 许植之.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,发病机制与防治[J].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, 1999(2):68-70
[5] 朱云霞, 李勇裴, 林晓燕. 不同喂养方式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的影响[J].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, 2019, 29(02):53-55
[6] 王丹华. 婴儿黄疸时的母乳喂养指导[J].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, 2014, 13(1):11-12
[7] 黄志华. 新生儿杂志. 2002,17(4):150-2